在4月17日的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,专家围绕“如何挖掘国内市场潜力”展开了讨论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提出,国内消费市场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,还要加快市场秩序的建立,同时要推动促进消费的“放管服”。
消费也需要“放管服” 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
对于促进国内大循环,消费市场是重点。消费升级和消费市场下沉分别应该如何发力?
聂辉华表示,主要有三个方面。第 一是改造升级现有需求。“比如,大家去各个地方旅游,所有的导游都在背台词,去故宫找人讲故事也找不到,因为他们背的台词都是一样的。这些我们有改造升级的空间。”第二是创造新的需求。中国市场巨大,北京有全世界最多的富人,但是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很少。第三是进口替代需求。比如现在的孩子会去国外上名校,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一流学校来中国办学,这也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。
聂辉华提出,推动这三个方面的消费升级需要几个方面的措施。首先,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,让更多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来。其次,要加快市场秩序的建立。除了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反垄断之外,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不正当竞争,我国已经有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对于企业以极低价格促销的行为,要进行严厉处罚,因为高质量和高价格一定是匹配的。我国恶劣的价格竞争比较常见,日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,后来他们提出了反对恶性价格竞争,但很多中国人不太认同。
与此同时,还需要对消费的“放管服”。现在对于企业的“放管服”已经很充分了,但是促进消费的“放管服”还不足,消费者购买部分商品和服务受到一定管制,下一步要重点转向消费的“放管服”。
构建国内大循环政府应该如何发力?聂辉华表示:“发展型政府是政府带头,大家一起在市场挣钱,政府是推动力。”医疗、教育、住房这些虽然不是公共产品,但具有很强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性质,政府可以在其中有所作为,如果不能做好这些公共服务,大众有钱也不敢消费。要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构建,除了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、GDP的提高这些方面之外,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。“如果政府还是想着怎么自己来赚钱,大量钱还是用在投资上,就没办法实现促进内需。”
打破地方贸易壁垒需要适当加强垂直管理
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。聂辉华提出,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产权清晰、公平竞争。而我国现在的市场环境还不能说是100%公平竞争,还是存在一些歧视。
具体包括所有制歧视、规模歧视、地域歧视和地方保护主义。所有制歧视主要是国企和民企区别对待,比如某省将全省环保产业全部打包交给国有企业,不让民企参与环保PPP。规模歧视例如,某地招投标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注册资金或一定的总资产数量,而且投标体不能超过3家,因为规模小的企业需要几家联合,但是超过了3家就不能投标。还有地域歧视,有些地方明确规定企业要参与PPP项目,必须在本地纳税达到一定数额。还有地方保护主义,是通过恶性权力寻租破坏营商环境。
聂辉华提出,对于这些问题,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是属地管理体制。按地域分类,存在企业和产品的边界问题,容易产生地方政府竞争。美国跨地区贸易是由FTC(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)来管。我国需要适当加强垂直管理,加强中央协调,涉及外部性的地方事务应该更多由中央管理,加强统一的市场能力。
关于行业垄断,聂辉华表示,其研究发现,垄断和创新之间呈现“倒U形”关系。当一个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发展动力不是自己创新,而是去阻碍别人的创新,也就是收购竞争对手。中国有很多产业在早期是野蛮生长,如果不规范的话就会阻碍创新发展,如果不能破除平台垄断,就很难达到健康发展。但在反垄断方面也不能走极端,欧洲反垄断模式在隐私保护方面特别严格,但美国对隐私保护没有那么严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,需要非常巧妙地在保护创新和保护平台企业做大之间取得平衡。